南京市教科所?南京市教科所 论文与案例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办所理念
思必真
研必实
行必正
策必新标志以南京城市吉祥物辟邪为主体造型;淡绿色的“E”字为英语“教育”(education)的首个字母;图案轮廓又形似“科”的声母“k”。整体构图以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艺术地传达出“南京”、“教育”、“科学”等基本信息。
标志中的辟邪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同时又志在天宇、振翅欲飞。造型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精妙地描绘出本所“让教科研上‘天’入‘地’”的科研使命。教科铭
百兴岁初,教科升堂。廿五风云,伏流汪洋。俊彦纷集,切磋相长。趣高量远,文达智强。研必笃实,思必真当,策必新异,行必直方。筑塔丰翼,立则建纲。合纵连横,铎振八荒。心系师本,志指苍黄。含英茹实,惟教是昌。功业彪焕,日月同光。前途浩浩,来日方长。
公元二〇〇九年九月在南京市教育领导下,接受中央教科所和江苏省教科院业务指导,负责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根据市教育局意见,对我市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组织研究队伍,开展专题研究。
负责市级课题的规划、过程、成果管理,促进优秀成果的产生。组织*和省级课题的申报、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
指导我市教育系统的教科研工作,负责指导各区县教科室的科研工作,推动基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收集、整理、研究我市的各种信息资料,为各级教育领导决策和教育科研人员提供咨询。
加强市、区县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加强教育科研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在学校领导、教师中普及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建设一支有质量和数量的教育科学骨干队伍。
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办学整体效益服务的基本方针。积极开展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发挥教科研兴教的作用。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史沿革
本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1993年)时任所长为岳子纯,*支部*为侯家祥。机构设置有教育发展研究室、教育情报研究室、德育研究室、报纸编辑部,南京市教育学会合署办公。承担的主要课题有南京市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实施系列的研究、高中“二一分段”的研究、教育评价研究、社区教育研究、《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的研究、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研究等,其中赵炳红同志因工作出色于1988年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部级劳模)称号。由本所主办的《南京教育信息报》是一份面向全市教育系统的内部报纸,它以传播新信息、宣传新思想、探讨新问题为宗旨,深受读者好评。1987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学生报》,1990年创办了《南京普教》(后更名为《南京教育》)杂志。此外,这一时期本所还具体*作了南京市四大德育招标课题的研究。第二阶段(1993年—2001年)所长章祥瑞,*支部*侯家祥(1995年后为潘慧芳,1999年后由章祥瑞兼任)。机构设置有教育发展研究室、德育研究室、普及指导研究室、理论研究室、教育情报研究室、报刊编辑部、后勤办公室,南京市教育学会合署办公。这一阶段本所除承担了“八五”、“九五”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组织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外,还建立了区(县)、校教科研网络,确立了部分中小学为市级教科研基地,组织实施了南京市教科研十大课题招标、成立了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选和颁发了南京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其中教科研课题招标在全国教育系统属于首创,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南京市教育发展“十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所内人员还承担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学目标教学、小学心理教育、小学作文TV教学实验、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学生学法指导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教科研普及方面,本所举办了多期中小学教科研骨干讲习班和中学班主任培训班,开设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讲座,编印了大量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开展教科研工作或修身养性的读物等。此间《南京教育信息报》、《南京教育》、《南京中学生报》继续出版发行,另外还编辑出版了《教育信息摘编》、《幼儿教育报》。教育学会的工作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设置不断完善,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涨,提交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所长刘永和,*支部*张荣德。机构设置有所长办公室(主任陈贻曼)、课题管理中心(主任黄达成)、基地管理中心(主任章宏)、学术咨询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沈曙虹)、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科研培训中心(主任鲍晓明)、杂志编辑中心(主任朱晓琥)、教育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学文)、项目研究中心(主任沈曙虹)。设有南京市教育学会、南京市学术委员会和南京市陶研会。截止2006年,全所有在编人员26人,合同制人员1人。其中博士后1人,硕士生4人,在读教育硕士2人。这一阶段是南京市教科所空前繁荣的阶段。创新,是南京教科研不竭的动力。在课题研究上,继2000年推出十大课题向社会招标,并将研究成果结集为《跨越与创新》出版之后,次年又推出十大招标课题,并率先推出十二项科研成果应用招标,对成果进行推广式研究,寻求成果转化的新路。“十五”期间南京市教科所承担*级规划课题14项,居全省之首;省级规划课题125项,名列全省前茅;规划立项市级课题555项;大大推动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在基地建设上,本所在省内率先建立了72个教育科研基地,并进行强化管理和滚动管理,以带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间建有南京市教育科研基地76家,“十一五”期间对教科研基地进行重新认定,2006年已经建设教科研基地70家。同时,已经形成基地教育科研“四维指导体系”,形成基地科研工作有效的模式。在科研培训上,本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实行教育硕士不脱产进修,引起广泛关注;截止2005年,南京市毕业和在读的教育硕士达到1500人,居全国城市培养教育硕士之首。同时还主办了课题主持人培训班、“南京教育论坛”、班主任培训班,快速而有效地促进了科研人才的成长。在信息研究上,本所将其与报刊编辑、课题研究、网站建设结合起来;率先试行教育热点分工研究、跟踪研究,努力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对报刊进行整合,《南京教育》、《南京教育科学研究》、《金陵陶研》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南京市教育科研网建于2001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南京市教育信息网中最为活跃的网站之一。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率先建设“金字塔式科研管理模型”,对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进行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收到良好效果,引起地方性科研管理部门广泛共鸣。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又率先开展规划“个人课题”研究,首次立项市级规划“个人课题”1620项,受到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部门的广泛好评。目前全所人员团结一心,正在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争取抓住从教科研的行政管理向行政与学术管理并举的契机,将全所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南京市教科所的目标是:让教科研“上天入地”,让南京所全国知名。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分工
南京市教科所领导成员分工(2010年调整)
姓名职务分管
刘永和所长全盘工作;规划课题管理中心、德育研究中心。
徐步伟**务、工会、办公室、教育刊物编辑中心。
谷力副所长科研培训管理中心、学习力研究中心、教育硕士工作站。
陈静波副所长教师科研管理中心、名师工作站。
沈曙虹副所长市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科研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校长发展学校。
朱小琥副所长科研基地管理中心、教育学会、陶研会。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市教育局平级吗
教科所和教育局的主要区别是,教科所是教育业务部门,教育局是教育行政部门,两部门的分工不同,职权不同。
教科所是教育科研部门,主要是负责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学术部门。教育局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属于地方*的职能部门,管理所辖学校和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教职工调派等等。
教育局的重行政管理,抓全面。教科所的职权比较单一,抓业务。
本文链接:http://www.wmyx8.com/html/879648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