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教务系统,智慧校园教务管理系统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业务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科学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使教学过程协调化、系统化、高效率与最优化,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务处工作理念
树立一种观念、做好二项服务、坚持三个育人、提倡四种精神、实现五个目标。
一种观念: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二项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三个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种精神:立足岗位,积极奉献的精神;科学管理,依法治教的精神;团结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个目标: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思路清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实施严格;管理成效显著。
教务处工作思路
教务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协调与管理机构。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体现学校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学校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名牌大学,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立人、传知、求新、惠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理融通、全面发展,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自觉遵循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探索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为重点,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围绕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立足岗位,积极奉献,科学管理,依法治教,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按照科学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协调化、系统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务处工作职能
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教务处的主要职能为:
1.负责拟订学校的教学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计划;
2.负责专业设置及建设;
3.负责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4.负责组织实施本、专科的教学计划;
5.负责组织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检查;
6.负责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
7.负责实践(实训)及实验教学的协调组织与管理;
8.负责组织教材编写、教材建设以及教材供应工作;
9.负责进修生、旁听生的接收和管理;
10.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及管理;
11.负责有关教学方面的档案归档工作。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地址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地址: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00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人选3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1人,*杰青3人,*优青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特殊津贴49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30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获得2项*级教学成果奖;1个*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级特色专业,1个*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级教学团队;2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级精品在线开放立项课程,1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名*级教学名师;191个*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43门省级精品课程;12名省级教学名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8年过亿元,累计近20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现有1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级大学科技园,*层面创新平台数达到8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拥有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万华化学*股份有限*、赛轮股份有限*、青岛金王*、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并被*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流与合作机制,同22个*和地区的113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引进德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中德校区)建设。牵头共建泰*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学校第十次*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学校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的*精神,紧密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向着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系统密码是什么
教务处登陆的初始密码是登陆人的学号。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6个本科专业。
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
本文链接:http://www.wmyx8.com/html/879630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