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明风网 *文明网 点击进入
*文明网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发布活动启示。5月18日前后,中央文明网、央视网发布活动启示,其他网站转发。
2、举行启动仪式。5月20日上午,中央文明办举办“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启动仪式。
3、组织签名寄语。从5月20日至6月10日,*文明网(**wenming*)、央视网(http://*cctv*)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网络签名寄语栏目,并对启动仪式进行网络图文和视频报道,其他网站链接。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登录有关网站,进行签名寄语。
福建龙岩的情况
地理环境: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
地处闽、粤、赣边区,东与泉州、漳州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邻广东省梅州市,北接三明市。
龙岩东西长约192公里,南北宽约182公里,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
市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东高西低状,平均海拨460米,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4.8%。
龙岩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20.8℃,年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2019毫米,年日照时数1442小时~1693小时,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行政沿革:
在龙岩市辖区内,历史上首次建立地方*是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置的新罗县(县治设在今长汀县境内),现龙岩市城关古称苦草镇,为新罗县所辖,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新罗县治所设在苦草镇,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罗县改称龙岩县,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置长汀县。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上杭县和武平县。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置莲城县,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改名连城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漳平县。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置永定县。
1981年9月经*批准龙岩县改为龙岩市。
1990年9月经*批准漳平县改为漳平市。
1997年5月经*批准龙岩撤地设市,原龙岩地区改设地级市,原县级龙岩市改设为新罗区。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五县,下设123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
2001年全市总人口287万人。
市***设在新罗区,中心城市人口26.4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市情特点:
1、龙岩是正在逐步升级的交通要地。
龙岩市东临厦门、漳州、泉州、南接广东梅州,西邻江西赣州,既是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腹地,又是内地的前沿,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带和经济走廊。
国道319、205线贯穿闽西全境,漳州至龙岩高速公路(龙岩段)已全线贯通,漳(平)泉(州)铁路与鹰(潭)厦(门)铁路在漳平市交汇。
福建出省的第三条铁路,连接华东与华南的重要通道梅(州)坎(市)铁路已投入运营,连城机场民航已开通,连接京九线的赣州至龙岩铁路已通车运行。
龙岩作为连接东南沿海与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不断升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2、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6年闽西就建立了*组织,1929年*三次入闽创建革命根据地,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都曾在闽西领导过革命运动。
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直至全国大陆解放,闽西红色*及土地革命成果一直保存下来,被誉为“20年红旗不倒”。
闽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新*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全市有在册革命烈士2.37万名,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68人,其中上将有刘亚楼、杨成武。
解放后曾任*和*领导职务的有*、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等。
3、龙岩是资源丰富的黄金宝地。
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金属矿种有铁、锰、铜、铅、锌、稀土、钼、钨、金等28种。
非金属矿种有煤、石灰石、大理石、高岭土、膨润土等30余种。
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6种,据专家估算,其中17种主要矿藏原矿价值750多亿元。
有11种矿藏探明储量占全省第一位。
其中铁矿储量5.4亿吨,占全省80%;高岭土原矿储量7239多万吨,占全省44%;煤炭储量6.6亿吨,占全省49%;紫金山铜矿是全国近年发现的第二大铜矿。
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08万千瓦,可开发量140.8万千瓦。
*重点工程,装机60万千瓦的棉花滩水电站已并网发电。
森林覆盖率78.6%,林木蓄积量7023立方米,毛竹蓄积量2.4亿株,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
物产富饶,永定烤*有“南湖瑞草”的美誉,是全国清香型烤*的代表,“长汀河田鸡”是全国三大名鸡之一。
以“闽西八大干”为代表的土特产享誉海内外。
4、龙岩是正在崛起的旅游胜地。
以“古田会议旧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和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方圆1600平方公里,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栖息着华南虎等珍稀动物,保存了一批珍稀植物品种,是回归自然的“绿色之旅”的理想去处;丹霞地貌的*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集雄奇、秀丽、幽深为一体,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形成于3亿年前的新罗龙崆洞,风景奇特,被称为“华东第一洞”;水域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龙湖水上风光正在开发之中。
5、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
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全市七个县(市、区)中有五个县的居民以客家人为主。
闽西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河被称作“客家母亲河”;客家传统民居的代表永定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始建于清道光16年的上杭稔田李氏大宗祠,被称为“东南亚李氏宗亲的大本营”。
全市在外华侨及港澳台胞 30多万人,其中不少是东南亚地区政界、商界知名人士和实业家。
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在我市举行,全世界客属代表3500多人会聚龙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7.86亿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高0.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比计划目标低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2.6%,比计划目标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9.6%,比计划目标低0.9个百分点。
GDP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持续下滑的局面。
2002年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农村经济运行较为平稳,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93.7亿元,增长4.9%。
粮食作物减少,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较快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和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工业生产快速回升,效益明显提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增长15.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7.6%,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3.8%;实现利税总额增长20.6%,其中利润总额增长46.2%。
固定资产投资攀升有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5亿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高2.5个百分点。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16.1%;技改投资完成13.6亿元,增长3.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亿元,增长17.3%;其他投资完成13.1亿元,与上年持平。
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亿元,增长10.6%,比计划目标高0.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1%。
汽车消费趋旺,通信、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3元,增长9.5%。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06元,增长4.2%。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全市财政总收入37.9亿元,增长1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增长15%,分别超出预算2.1和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余额127.4亿元,增长9.9%;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7.8亿元,增长16.8%。
外经外贸呈恢复性增长。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39万美元,增长35%,比计划目标少961万美元。
外贸出口5032万美元,增长11.5%,完成年度计划。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新的突破。
全社会形成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发展”的共识,市***制定了“三个一百”项目计划。
2002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41个,完成投资24.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8%。
漳龙高速(龙岩段)、龙岩绿源人造板厂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省级粮食储备库、龙岩*厂异地扩建、马坑铁矿一期开发、瘦肉型猪产业化工程、龙岩铁路西客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竣工投产;赣龙铁路(福建段)、连城(冠豸山)机场扩建工程、龙净环保股份有限*环保设备生产基地、超大*连城农产品生产基地、紫金山金矿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工程、龙岩图书馆等项目如期完成投资计划;龙岩大道二期、适中经永定抚市至三层岭公路、永(安)漳(平)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入规模建设;龙岩坑口火电厂、龙岩至长汀高速公路、白沙水库电站、紫金山铜矿、九龙江北溪(龙岩段)防洪一期工程、永福溪流域梯级开发一期工程(南盘石电站)、武平捷文水库等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准备开工建设阶段;龙厦铁路、龙岩市第二水源、龙湖旅游开发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我市发展后劲。
此外,国债项目总体进展良好。
我市同省***签订责任书的在建国债项目76项,总投资16.4亿元,其*债投资3.88亿元。
到2002年年底有66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完成率为92%,居全省第三位。
国债项目建设对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2002年安排的46个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项目已全部完成,龙岩学院筹建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初高中增班扩容等工作进展顺利;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计生工作连续13年完成省下达控制目标,人口增长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态势初步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数字福建·闽西工程”顺利实施;获得了2006年第十三届省运会承办资格;文化、出版、广播电视更加繁荣,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精神文明成效明显。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生产性投资偏少,经济增长总量不大;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增效比较缓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为什么福建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根,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祠堂,这在福建广东是寻常见到的,估计全国有些地方也是一样,*人讲究朔源寻根,每个祠堂都有自已故事,祖先是谁,从何而来,距今多少代……这就是*民族的传承,生生不息,脉脉相传。
祠堂是根,让我们不敢忘了祖宗,更不敢为非作歹,愧对祖宗,这就是*人的传统观念。祠堂是魂,祖宗英烈齐聚,从无声名狼藉之徒能入祠堂,供奉的全是英雄名仕,后辈学习的楷模。
祠堂在福建广东尤其重视,斥巨资建祠堂是每个成功人的愿望,每个姓的祠堂无不金碧辉煌,这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每年的大祭,不管多忙或多远,都要回来祭拜祖先,同姓相聚一番,为什么福建人,广东人比较团结,有一大部分是祠堂牵系着,同族相帮,不忘祖先。
先亮答案: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文化原因
福建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有着历史、文化,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咱们一一进行解读:
一、历史原因:
现在福建居民中客家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家家户户都有祠堂这种现象中,客家人是最显著的例子,客家人非常注重祠堂的原因,更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1.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是汉族族群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族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上进行了五次大迁徙中,不断演化形成现在的客家人族群的!
A.客家人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称汉人为两脚羊,战时甚至吃人肉以做军粮的!
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B.客家人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
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C.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在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D.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E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6.客家人向海外迁徙:客家人除了在国内不断迁徙,也一直有海外迁徙的历史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网《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2.围屋与祠堂:
历史上不断迁徙的客家人,不论面对何等的困境,都不成放弃对先祖的祭祀。或者说正是苦难的经历,让客家人更加怀念先祖们的默默付出。在最能体现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围屋中,作为围屋最中心的区域,必然是祠堂!
围屋作为客家人移居他乡的建筑,建筑时便是首先考虑安全因素的!围屋是客家人在异地他乡安身立命的屏障,在这种置身险地之中,客家人都把最好的地段,最宽敞的位置,摆设祠堂,就知道,客家人的祠堂传统,是真正进入骨髓里的东西了!
历史上的土客之争(土著与客居此地的客家人之间的争斗),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的!因为一亩地,一口井,几千人持械打斗,*伤自负这种*,明确载于史册上的就有数十起。所以客家人需要围屋,更需要一种身处异地的精神寄托!
精神寄托最理想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族中先祖。
二、祠堂文化:
1.农耕文明的天然属性:
*自古就是处在农耕文明中的,相关的文化也是与农耕文明离不开关系的!农耕文明下,最需要的就是劳动人口,相对固定地居住在一处地方,并且按照物候学,有规律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几点要素,在历史上,在文化上,对整个*民族的引导,几乎都是纵贯历史的!
农业方面就不说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农业一直是头等大事!军事上,为了保护耕地,为了防卫农耕时,庄稼不被破坏,城寨最开始的修建就是为了解决,固定居所,固定耕作、安全保障这个问题的!宗教的仙家都是划片,各司其职,不是本地神,不管本地事。
祠堂文化也是这样,为什么客家人格外重视祠堂文化,与客家人一直坚持农耕的劳作方式是分不开的(现在肯定农耕的从业人口很少了!)农耕文明下产生的宗教神灵都是各管一片的!始终处在游离状态的客家人,自己都不太愿意相信,故土上的神灵会收到远在他乡的香火,祈愿。所以客家人选择了更贴近自己的先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予以信仰。
2.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祠堂文化:
现代的育儿科学,启蒙教育,到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都有明确的实验数据、科学论断,来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家庭的仪式感,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尤其是幼儿、青少年的成长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仪式感越强,家族内凝聚力越强,家族内的孩子长大*后,在行为处事,性格品性上,缺陷就越少!与童年越不幸,长大越没有安全感几乎是相反的!
我相信正是客家人在奉行祠堂文化中,经过几代人的观察,发现这种家族仪式感是有用的!有益处的!只是对于这种益处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曲解(科学解读与先祖庇佑的差距肯定不是一两代人能够解释清楚的!),但是确实效果很好,又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才会一直坚持下来!
3.祠堂文化的新生:
以上只是对古代或者近代祠堂文化的一种解释,那么现代的祠堂文化是怎么回事呢?是一种感恩的反哺,是一种寻根溯源的归属感!现在不仅仅在福建,全国各地都有一股祠堂文化的热潮(占地200亩的邱氏祠堂),这是一种家族繁荣,开枝散叶后,在回顾过往,对先祖,对家乡,对族人一种感恩式地反哺!更是一种远在异地漂泊,远在他乡奋斗,而功成名就的人们,想要获得关于寻根溯源的一份归属感!
根文化,说到底还是华夏文明中,农耕文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在游牧文明中,就不讲究根,这种固定地点,固定方式的传承!航海文明下,就更不提根,这种显然束缚自由航行的词汇了!
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祠堂文化就是一种根文化,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耄耋之年感到归属的慰藉!
福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有地理、历史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上看,福建依山傍海,八闽之地,“八山二水一分田”,隔中原王朝比较远。所以魏晋之际,衣冠南渡,会选择福建;近代搞土改和“破四旧”,福建也搞的不完全,保留了很多东西。
从历史上看,但凡中原王朝内乱,北方士族南迁,都会首选福建、广东一代,泉州当地的晋江、洛阳江都是这样来的。南迁的士族为了保存自己宗族的完整性和纯洁性,在建筑上建造了土楼、庄寨,在文化上也很重视宗族的延续和传承。
从文化方面来看,浙江受钱缪影响比较大,福建则受朱熹影响比较大。朱熹本来就是福建人,其家礼和祭祀的思想对福建人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客家人,几乎都是如此。除了宗族的作用,也很重视民间宗教,海外移民很多。
修正后的问题:家家户户有祖先牌位或村村有祠堂(如此或许比较合适)。
鄙人的看法:一、福建人的祖先大部分为南渡的衣冠士族,对宗族文化比较热衷;二、两宋以来,福建受儒家理学的影响,宗族观念尤重。
第一:南渡的汉人士族,安土重迁
福建旧为七闽之地,自汉武帝灭闽越并迁数十万闽越原住民于江淮后,福建大江大山之间已然人*绝迹,仅存现在的福州地区设置了冶县,只留下部分汉军将校镇守兹土。
至东汉末年,东吴再次对瓯越进行征讨镇服,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福建北部,并建立建安郡管有整个福建。
紧接着,在经历了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量的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其中在福建的部分被后世称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分别为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这八大姓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占据了福建现有人口的三成以上,如福建前三大姓分别为陈、林、黄。
第二:朱子过化之地,儒家忠君爱家思想严重
延续自两晋南北朝的家国观念,加上两宋时期福建表现出的疯狂的文化昌盛现象,福建一直以来就具备着比其他地区更深厚的敬祖情感。
在福建,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沉东京,浮福建”。
南宋时期的福建,出过朱熹这样的大儒,他在福建这样的文化之都中重新定义了家国理想和做人准则,忠君爱国与修身齐家之观念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也正是那时起,福建的泉州有着这样的美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福建更是如此,全域浸在文化盛宴之中并得以后世延续。
这种思想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宗族和*立场,也正是从宋代开始,福建大大小小的家族聚落开始了道德自治的制度,以耕读为纽带,将治家通过科举升华至治国,从而延续至今。
这种连绵不断的治家延续,以及科举的画龙点睛,让福建的每一个村级聚落都呈现出浓厚的耕读文化气质,为了怀念祖先的美德和治家明训并希望后世子孙继承美好传统,保持和加强宗族抵抗外力的凝聚力,这些地方更是以宗族祠堂为纽带将每一个个体牢牢绑在一起。可以说是道德约束也可以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是如此才造就了福建的祠堂文化昌盛至今。
不是家家户户!是每个村每个姓!不光福建,在整个南方乡下,基本上每个村都有祠堂。例如我家,一个村都姓潘,但也建了八个祠堂了。祠堂,是宗法制的体现。基本南方汉人都是北方过来的,再加上南方战乱少,基本上传统文化都保留得比较多。祠堂是为了后人不忘祖宗,不忘自己哪里来的。还有红白喜事都可以在祠堂。
祠堂是对先祖思念的精神寄托!
因为要械斗。
祠堂供奉的是谁?——祖宗
祠堂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家族
祠堂维持着怎样的秩序?——宗亲
所以为什么要每村有祠堂,因为要保持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不出来,在战争中就能展现出来了。
在以前,一村一姓,姓氏之间的矛盾就是族人的矛盾,
所以历史上是发生过很多村落间的械斗,大姓横行霸道之事屡有发生。
答主首先需要更正下这个问题,并不是福建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的。我也查了下福建的祠堂数量如下:据2015年8月的调查显示,福建省宗祠总数约在13272座,平均每万人拥有359座,每个县、市、区拥有156座,宗祠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宗祠数也是全国第一。如此数量众多的宗祠,是福建省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然后是龙岩地区拥有的宗祠数量第一是2686座,也是人均数量最多的,然后是漳州地区为2436座,其次是泉州与宁德地区。当然,大部分的宗祠是新*成立后又经过修缮的,也有不少的宗祠是近30年才能修建的。
至于为什么修缮这么多的宗祠?只能说福建人的宗族观念很强的,缅怀自己的祖先,怎么纪念呢?干脆修个祠堂吧。也就有了这么多的宗祠数量了。
我老家坐落在福建与广东相邻的一块小平原上,和周边所有村庄一样,村前矗立着的就是村里的祠堂。祠堂坐北朝南,面前是一块平整水泥地,用于祭祀时摆放桌椅及祭品,下边就是村前狭长的湖泊,连接着一片广阔的田地。
我们全村几乎都姓陈,除了划入自然村管理的沈姓和郑姓(也有各自的祠堂)小村落。祠堂平时是空荡荡的,被供奉为先祖的神像并不摆在祠堂,而是在村里的庙。除非重大宗室庆典,平日里村民都是到庙里祭拜祖先。
每年也就祖公爷生辰节等两三个大节才会把先祖神像“请”到祠堂,乐队齐鸣,鞭炮飞响,全村村民奉上最好祭品进行祭拜,然后请来戏剧团(潮剧)表演,甚是隆重。
除了大节庆,会使用祠堂的就是村里有老人去世、办丧事需要大场地,但这是祖先神像肯定不能在祠堂里。
我小时候经常到周边的各个村庄玩耍,看到的每个村的祠堂基本都大同小异,也都是村里办宗室大节及办理丧事所用。有钱点的村,会把祠堂修缮及管理得比较好,其它的就显得比较破旧。
我也曾经请教过村里的族佬,为什么会有祠堂,老人说,这是有咱们村的时候就有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祠堂是对族中先祖思念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根文化,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
客家人是汉族族群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族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上进行了五次大迁徙中,不断演化形成现在的客家人族群的!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称汉人为两脚羊,战时甚至吃人肉以做军粮的!
福建旧为七闽之地,自汉武帝灭闽越并迁数十万闽越原住民于江淮后,福建大江大山之间已然人*绝迹,仅存现在的福州地区设置了冶县,只留下部分汉军将校镇守兹土。
至东汉末年,东吴再次对瓯越进行征讨镇服,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福建北部,并建立建安郡管有整个福建。
根文化,说到底还是华夏文明中,农耕文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在游牧文明中,就不讲究根,这种固定地点,固定方式的传承!航海文明下,就更不提根,这种显然束缚自由航行的词汇了!
*自古就是处在农耕文明中的,相关的文化也是与农耕文明离不开关系的!农耕文明下,最需要的就是劳动人口,相对固定地居住在一处地方,并且按照物候学,有规律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几点要素,在历史上,在文化上,对整个*民族的引导,几乎都是纵贯历史的!
历史上的土客之争(土著与客居此地的客家人之间的争斗),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的!因为一亩地,一口井,几千人持械打斗,*伤自负这种*,明确载于史册上的就有数十起。所以客家人需要围屋,更需要一种身处异地的精神寄托!
这是文明本质带来的!祠堂文化就是一种根文化,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耄耋之年感到归属的慰藉!
精神寄托最理想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族中先祖。
因由福建人家中大多建有祠堂。
本文链接:http://www.wmyx8.com/html/879618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